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电影

沈周《花下睡鹅图》:一生平和磊落,率意守真

明·沈周 花下睡鹅图轴纸本设色 纵130.3 厘米 横63.2 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《花下睡鹅图》描绘了一只大白鹅,正栖于玉簪花下,扭头半闭目,睡态朦胧。题诗“磊落东阳笔下姿,风流崔白未成诗。鹅群本是王家帖,传过羲之又献之”。 磊落东阳笔下姿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诗中写道: 《答东阳于令题寒碧图》 东阳本是佳山水, 何况曾经沈隐侯。 化得邦人解吟咏, 如今县令亦风流。 新开潭洞疑仙境, 远写丹青到雍州。 落在寻常画师手, 犹能三伏凛生秋。 沈约“隆昌元年(494),任吏部郎,出为宁朔将军、东阳(今金华)太守。曾登金华婺江北岸的玄畅楼,赋诗8首,时称绝唱,该楼后因此更名八咏楼。” 五言诗《八咏》 登台望秋月,会圃临春风。 岁暮愍衰草,霜来悲落桐。 夕行闻夜鹤,晨征听晓鸿。 解佩去朝市,被褐守山东。 磊落东阳笔下姿,写的就是东阳太守沈约的磊落风姿与笔下的气象。 他希望自己襟怀磊落,像南朝东阳太守沈约那样,洒脱不羁,直率开朗,笔下也由此变得多姿多彩,气象万千。 风流崔白未成诗。崔白是北宋仁宗时期的宫廷画家,可谓一代风流人物。这样的一代画界巨擘,竟然没有留下诗作。 你看啊,沈约一代文学大家,没有留下画作。崔白画界巨擘,没有留下诗作。隐含的是,自己这些年画了不少画,写了不少诗,嘿,隐隐有些自得呢,哈哈。 根据其落款的风格,是晚年的风格。应该在七八十岁的时候所画,是对自己的一生成就的内在自信。 鹅群本是王家帖,传过羲之又献之。意指王羲之喜欢看鹅颈转折,从中悟得书法笔意。诗和画皆妙趣横生。 沈周笔下,一幅《花下睡鹅》绘就了世间一隅静谧之美。老鹅悠然栖于玉簪花荫,颈项轻转,埋首于蓬松的背羽之间,半睁的眼眸中流露出一抹朦胧睡意,仿佛时间在此刻温柔地放缓了脚步。其羽毛勾勒,妙用双钩之法,间以淡皴轻点,自鹅首流淌至腹,一气呵成,虽有笔触偶现疏落,却意境连绵,深得宋人含蓄之韵,尽显生命的质朴与和谐。 王羲之与鹅的故事,那可是千古流传。 张大千《羲之换鹅图》 收藏于苏宁艺术馆 相传,王羲之非常喜欢鹅,不仅因为鹅的姿态优雅,更因为鹅在行走、游泳时展现出的自然之美,能够激发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灵感。有一次,王羲之听说山阴(今浙江绍兴)有一位道士养了一群美丽的白鹅,这些鹅羽毛洁白如雪,形态高雅,叫声清脆悦耳,王羲之听后心驰神往,便决定前往观赏。 到达道士居所后,王羲之果然被这群白鹅深深吸引,他仔细观察鹅的体态、行走、游泳乃至觅食的每一个细节,仿佛从中领悟到了书法运笔的精髓。为了能得到这些鹅,王羲之提出愿意用自己亲笔书写的《道德经》来交换。道士听后大喜,欣然同意,于是王羲之便留下了墨宝,带着心爱的白鹅返回。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曾经这样评价:“其要在执笔,食指须高钩,大指加食指、中指之间,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,加指内钩,小指贴无名指外距,如鹅之两掌拨水者,故右军爱鹅,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。” 哈哈,你看,鹅已经上升到理解书道的高度了。 “玩其两掌行水之势”,不正是黄庭坚的“荡桨笔法”嘛! 鹅顶与双蹼,轻点朱黄,与周遭景致相映成趣。背景之中,巨石嶙峋,巍峨矗立,宛如守护这一方宁静的守护者。玉簪花亭亭而立,绿叶以草绿轻染,背面则以素白提亮,叶脉细腻勾勒,与随意挥洒的花朵共绘出一幅清新脱俗的画卷,流露出无尽的雅趣与生机。 玉簪花一般在傍晚开放,一花谢过,另一花又开,可连续月余,芳香浓郁,沁人心脾。古人以诗赞之:“秋水为神冰是骨,龙涎作炷麝传香。”夏秋之夜,随着微风送来的阵阵浓香,人们便会顿时产生轻松爽快之感。 坡岸斜伸,笔触间飞白隐现,巧妙地展现了地形的转折与起伏,更使得鹅与山石相映成趣,构图严谨而又不失灵动,平衡之中蕴含着深厚的艺术造诣。 这样一股憨态可掬的画里,暗含了诗书画之道。 那如仙的玉簪,傲骨嶙峋的山石,磊落的胸怀,风流的气象,不就是沈周生命精神的写照吗!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