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晋中太谷区上安戏台的中央是村中过道“文明守望工程”,是山西省率先在全国开展的一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,旨在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,通过捐资、集资、出资、认养、提供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,参与文物保护利用,形成“政府指导、社会参与、成果共享”文物保护利用新机制。工程自2017年启动以来,得到社会、企业、个人的积极响应,至今已有473处文物建筑得到认领认养,共保共享的合力正在形成。今年9月,山西晚报联合山西省文物局,启动“我是古建保护推介官”活动,助力山西“文明守望工程”,为低级别文物发声。活动遴选出22处低级别古建,向社会各界推介。文博山西相关文章最新!山西这22处古建等你来“认领认养”!“我是古建保护推介官”两场直播好评如潮山西晚报•文博山西将陆续推出这22处低级别古建的实地探访报道,让这些“沉默的大多数”不再沉默,让它们的身影获得更多关注。山西广武玉皇庙:何日重现“玉皇”风姿?这里有座龙王庙:龙王归隐去,谁能认领归?山西有处戏剧“活标本”,等你来认领!传说,山西这座寺庙里的佛像会动伽蓝寺!伽蓝寺!烟花不冷,听雨声盼永恒山西这座庙,期盼重现“三圣”荣光山西这座庙有些奇特:里边“住”着“痘疹娘娘”“斑疹娘娘”山西这家古书院,和北斗七星有关!山西这处“初等小学校”,蕴藏着百年“大历史”山西平顺:两处“全神庙”,期盼“及时雨”此乃“福地洞天”,何不认领认养?古建档案古建:上安戏台地址:晋中市太谷区上安村级别: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认领认养电话:0354—4666785▲山西晚报2024年12月25日报道版面距离晋中市太谷城区30公里的群山中,隐藏着一个古老村落上安村。一个温暖和煦的冬日,过范村镇,从东北方向沿一条平整干净的柏油路蜿蜒前行,十分钟就来到路的尽头,见到了此行的主角——上安戏台。临近晌午,日头正好,村里的几位老人正在戏台旁的一座高大民居的墙根下晒暖儿。“我们上安村是个小有名气的明清古村落,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,是晋商文化和民俗文化并存的古老山村……”提起上安村的历史,年过七旬的上安村党支部委员石爱栋娓娓道来。▲上安戏台上安村坐落于相对平坦的黄土塬上,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切割地貌。村庄选址布局充分突出了防御特点,按照城池型建筑规划建造,村北三道门,村南有吊桥,村东西各有一道门,就像一座戒备森严的古堡。“上安村的建村时间不详,据传应在千年之上。另据考证,村子的始祖是牛思明,古时全村人都姓牛,现在村民也以牛姓为主。在清代鼎盛时期,全村达千余户,五千多人。”石爱栋说,历代上安村人以“读书入仕、习武效国”为家风,注重道德与学问的修养,人才辈出,代有英贤。据《太谷县志》和仅存的家谱、碑刻记载,上安村牛氏为官者达83人,近百人在国子监读书。其中最有名的是清乾隆时期的名将牛天畀,官至贵州提督(从一品)。▲戏台局部上安牛氏先人在外做官者吸收所在地建筑风格,并结合北方黄土高原的地形和气候特点,建起了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深宅大院。“上安的楼,样式没有雷同的,一个楼一个样,如绣楼、闷楼、窑楼等。”听村里的老人说,古时村里的民居院落大都为四合院,一般为二进院,由主院、偏院、房房院、长工院、场院、祠堂院等组成,个个规模宏大,功能齐全,很是气派。每座楼、每个院都有门楼,二进院还建有牌楼,院内的廊檐、照壁、月门、花墙比比皆是。如今,这些散落村中依然高耸的深宅大院,依稀可见当年的阔绰和荣耀。上安村民爱看戏,是雅事,也是传统。在这个不大的山村,就隐藏着三座古戏台,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位于村中央的上安戏台,名为“三益楼”。▲戏台局部这座戏台创建年代不详,据现存《重修三益楼碑记》载,清雍正三年(1725年)重修。另据《太谷县志》记载,“三益楼”出自《论语》:“益者三友,友直、友谅、友多闻,益也”。借用孔子的“益者三友”而冠名“三益楼”,显示了上安先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追求。石爱栋说,上了年纪的上安人,大多爱看秧歌、听秧歌、哼秧歌。以前,上安村的秧歌班在周边很有名气,还多次受邀到外村甚至外县演出。上安秧歌班还排演过革命现代样板戏《沙家浜》,石爱栋曾在此剧中饰演过“郭建光”一角。▲戏台房顶的建筑构件上安戏台又称“过街戏台”,戏台中央是村中过道,戏台两边凿有石槽,每次唱戏时,就搭起台板,唱完戏后拿掉台板就是通往村北的道路,供人行走。“多年来,这座戏台既是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,也是当地着力保护的独特文化见证。”作为上安村的一名到村工作选调生,薛嘉慧在这里工作的一年里,对村里每一块砖石、每一片青瓦以及诸多历史遗存,“都感到极为震撼。”一座古戏台,就是一部凝固的建筑史和文化史。这座戏台坐北朝南,建于高1.2米的砖砌台基上,东西长11.4米,南北宽8.1米,建筑面积92.3平方米,现存为清代遗构。在戏台前有四根木柱,中间是四根木柱与隔栅,后面砌有砖墙,墙内也有四根顶柱,整个戏台房顶就是由这十二根木柱支撑着,目前保存基本完好。当地村民介绍,这十二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个月,一年四季是农耕文化的体现。▲戏台顶部上安戏台的对面有座“观音庙”,又名“南乐亭”。这座清代遗构坐南朝北,建在1.58米高的砖砌台基上,是一座由戏台和观音庙两部分组成的建筑,也称“庙前戏台”。两座戏台遥相呼应,可唱对台戏,这种建筑布局在民间并不多见。石爱栋介绍,以前逢年过节,村里的大户人家为了彰显自家的实力,都会请戏班来唱戏,往往也会赶到一起唱对台戏。那时,当两座戏台同时开唱,敲鼓的、打锣的、拉弦子的,众音齐鸣,哪个戏班唱得出色,来自十里八村的听戏人就向哪个戏台聚集,好不热闹。▲戏台背面2019年1月,上安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,同年6月6日,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上安村村委会主任张俊林介绍,近年来,上安村积极实施古村落保护与开发,加强传统格局、历史风貌和街巷空间的保护,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,进一步改善了村庄整体风貌和村民生活环境。在2010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从历史中走来的古村落》一书中,以《文尚古韵上安村》为题详实叙述了上安村的古往今来。作者王修筑在书中这样评价道:“太谷县(今太谷区)范村镇上安村就是一个既有历史名人,又有文物古迹,还有民间乡村文化,足以让太谷人引以为骄傲的古村落。”上安村党支部书记芦静表示,希望能够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、古建筑的活化利用,让上安这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,不再是“待字闺中无人识”。▲上安戏台外貌文/图|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杨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辑|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南丽江审核|吕国俊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